范曾江苏南通人,1938年生于书香之家,自幼即学习历史、文学和绘画,1959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。两年后转入中央美院研究美术史,后又转入中G画系学习。他先后师从吴作人、李可染、蒋兆和、李苦禅、刘凌沧诸位名家,深得教益。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,后又筹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,任系主任。1979年他首访日本,被日本誉为“近代中G十大画家之一”。1982年获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。 范曾擅长中G人物画,兼长诗文、书法。
范曾先生
范曾先生对中G悠久文化艺术一往情深。他有24字的自评:"痴于绘画,能书,偶为词章,颇抒己怀,好读书史,略通古今之变。"他认为,一个优秀的中G画家,必然对中G的哲学、历史、古典诗词、书画皆有深入了解,否则,不可能登堂入室,只能临摹古人,描摹大自然。范曾擅作写意人物泼墨人物,力追古代梁楷、法常诸人,笔墨浑厚,造型生动。 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"一画论"之精义,力追天籁之境,精于白描,尤喜写意人物。为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,他潜心研究历史,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,他特别推崇陈老莲和任伯年。范曾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,潇洒飘逸,诩诩如生,呼之欲出,风骨独具。
范曾先生字画-鉴定方法:
一般而言,只要字画还没有装裱,不用打开,我从折叠着的纸张的背面,就可以断定出字画的真伪。 “不用打开”,之所以敢如此断言,是因为中G书画有“力透纸背”之说。范曾先生主张“诗魂书骨”,其绘画线条有书法用笔的力度与节奏感。其次,范曾先生的用纸和用墨、用色都很讲究,所以在很熟悉之后,从背面来判断不是太难的事情。 在画面打开之后,我一般判断起来不会超过五秒钟?!按尬迕搿?,是我鉴定范曾先生字画得到的绰号。俗话说,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我这“崔五秒”,不是简单的凭感觉的枉然判断,那需要相关知识和资料的全面熟悉。 范曾书画的风格,在三四十年之内,有所变化,更有所统一。
很多人说范曾绘画缺少变化,这么说只是表象,其实,范曾先生的书画风格一直在变化,或者说在一直完善??追蜃铀怠拔岬酪灰怨嶂?,正因为在变化中求统一,在风格稳定中求完善,才有了范曾先生书画的雅俗共赏,得到市场的长久认可。 也正因为有好的市场,所以有很多“所谓范曾书画”流通于市场。范曾先生自己说过,“求真迹,万之一”,意思是说他的真画只占市场流通量的万分之——他这么说,既是自豪,也是无奈。 因为很少能见到真迹,没有相互比较,所以很多人难以判断一张作品的真伪,以至于把赝品当真品,或者偶人径直认为范曾先生书画水平不过如此、很一般。假如把一张真迹与一张赝品放在一起,即便是外行,也比较容易凭直觉来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真迹是有“气场”的,无论是笔墨力度、线条质量、细节变化、设色高雅、人物神采,都非同凡响。 有人以为,范曾先生画画只使用自己的专用纸,比如带有水印“范曾艺苑”或者“荣宝斋庆祝建国五十周年”等字样的特制纸,事实上,范曾先生使用过很多种类的纸张。这些所谓的专用纸,也有纯是伪造的,所以认为使用专用纸的画就是真的,必然会犯错误。 可见,纸张不是判断范曾书画真伪的依据。 近年来,收藏界有一个习惯,就是收藏字画的人特别要求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合影照片,以证真身。
事实上,照片可能是伪造的,是在电脑上经过移花接木而合成的;也有的是照片为真,但照片上的画与眼前的画未必是同一张。有一次,我见到一张“所谓范曾先生”与一张作品的合影照片,因为太熟悉先生的面貌,所以我一眼就看出照片上的人不是范曾先生本人。
就我所知,由于特定的原因,范曾先生基本拒绝与作品合影,所以,只要卖主特别强调作品带有合影,基本就值得怀疑了。 根据我的经验,带照片的范曾书画,基本为赝品。